導讀:智慧機場有“礦”挖?
今日(1月22日),一架校驗飛機平穩(wěn)地降落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西一跑道上,這意味著大興國際機場第一場校驗任務圓滿完成,標志著大興國際機場工程建設即將進入驗收移交階段。
同時,今日商湯科技也傳出消息,商湯與與首都機場公司達成合作,基于商湯領先的人臉識別技術助力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打造“智能旅客安檢系統”,引領機場安檢實現智能化,提升交通安全運行效率和旅客滿意度。
說起人臉識別,大家也許會想到“張學友演唱會”“找到被拐兒童”等事件。雖然這些事件在宣傳中多少存在對技術夸大的成分,但人臉識別在公共安防中的確發(fā)揮著重要的作用。在平安城市建設的大背景下,對計算機視覺企業(yè)而言,公共安防市場也是他們實現商業(yè)變現的場所。
但隨著城市平安建設的增量市場逐漸變少,建設步伐趨緩,公共安防市場的“土壤”不再“肥沃”如初。但人臉識別在公共安防市場的成績讓更多行業(yè)了解到了“人工智能”的好處,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成熟,不少安防領域的細分市場也開始尋求智能化改造,機場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支。
2019年1月7日,全國民航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,會議明確提出了2019年民航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,“要持續(xù)提升民航服務質量”就是會議提到的其中一個工作重點。
在“提質量”方面,有幾項措施。
一是促進民航“無紙化”服務提質升級,將“無紙化”出行服務由國內航班向國際/港澳臺航班推廣;推進行程單電子化改革,構建電子化行程單安全體系。
二是鼓勵人臉識別、自助值機、自助托運、智能問訊等系統建設,千萬級機場自助值機旅客占比力爭達到70%以上。
三是探索人工智能、生物特征識別等新技術與民航安保工作的融合,推廣旅客“差異化安檢”和“誠信安檢”試點經驗,推廣證件執(zhí)照網上辦理、無接觸式安保等。
此外,會議還提到幾組數據。
截至2018年12月31日,全國頒證運輸機場235個。其中,旅客吞吐量千萬級機場共37個,同比增加5個,三千萬級機場10個。
2018年,全國機場旅客吞吐量較上年增長10.2% 。其中: 中部增長14.8%;東北增長9.7%;西部增長9.4%;東部增長9.7%。
全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10億元,其中民航發(fā)展基金安排投資補助281億元。全年新開工、遷建運輸機場9個,新增跑道6條、停機位305個、航站樓面積133.1萬平米,運輸機場總數達到235個。進一步放開社會資本投資民航業(yè)限制,推出28個民航領域鼓勵民間投資項目,總投資規(guī)模達1100億元。
從該會議強調的內容可以看出,機場智慧化改造的需求日益增強,“智慧機場”的市場正逐漸“崛起”,而其中,人臉識別將大有作為。
人臉識別如何助力打造智慧機場?
首先,在安檢環(huán)節(jié),機器人臉識別能夠代替人工,提升安檢效率。此前據《北京晚報》報道,在首都機場的“智能旅客安檢系統”,能在1分鐘之內完成安全識別和行李處置,安檢效率由原來的每小時通過160人左右提升至266人。
民航工作會議提到的“差異化安檢”和“誠信安檢”也需要建立在人臉識別的基礎之上。將個人信用系統與機場安檢打通,用人臉識別確認乘客身份,信用值高的乘客可減少安檢流程快速通過,減少安檢排隊時長。
其次,在值機和登機環(huán)節(jié),人臉識別的引入能提升效率?,F在不少機場都已推出自助值機設備,但自助值機后,行李托運、登機身份檢驗,大部分還需要人工進行身份復核,所謂自助值機,只是讓旅客能快速拿到登機牌而已。在倡導“無紙化”的時代,未來這樣的“自助值機”還能用多久,或是能發(fā)揮多大的作用,還尚未可知。
不少機場已經開始了“無紙化”嘗試,引入“二維碼”登機,二維碼雖能實現“無票登機”,提升效率,但卻在身份核驗這一安全環(huán)節(jié)有所缺失。引入人臉識別后,乘客或只需手持身份證,用刷臉即可完成值機、自助行李托運、登機等過程,使得旅客的整個乘機體驗大幅提升。
此外,人臉識別還能幫助航空公司完善會員服務,也能夠為機場的商業(yè)化運營提供更豐富的數據支持。
機場有“礦”,但這個“礦”不是2019年才出現的。億歐智慧城市了解到,我國在2015年就開始了“智慧機場”的探索,2017年這一賽道脫穎而出,得到不少AI企業(yè)關注,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(yè)已經參與打造了相關項目。
△部分參與機場人臉識別安檢項目的AI企業(yè)
當然,上表只是參與機場人臉識別安檢項目AI企業(yè)的冰山一角。據了解,目前國內大部分機場都已或多或少開始智慧化改造,人臉識別幾乎是智慧化改造的“標配”。但考慮到機場順利運營的問題,不少機場都先從員工通道的人臉識別核驗開始試驗,尚未將其擴展到乘客的登機流程中。安檢是首先可引入人臉識別進行輔助身份核驗的環(huán)節(jié),但據統計,目前68%的機場尚未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輔助安檢,而這些空白都將成為AI企業(yè)的機會。
但另一方面,雖然智慧機場建設離不開人臉識別,但人臉識別的作用依然不能被“神化”。一方面,技術的可靠性尚有待檢驗,機場對安保的要求極高,短時間內人工智能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工,最多只能起到輔助作用。另一方面,目前機場的人臉識別系統提供商資質背景不同,系統尚無統一規(guī)范,接口標準混亂,如何保障數據安全也是一大問題。
但無論如何,在公共安防市場放緩的當下,找到機場安檢卡口這類細分場景,未嘗不能找到新的發(fā)展。